“近视手术到底切了眼睛哪里?”“会不会伤到视网膜?”后台每天都有粉丝被这类问题困扰。作为深耕眼科领域的博主,今天咱们就抛开专业术语,用最直白的语言说清楚:近视手术的操作部位、原理差异,以及为什么它不碰眼底关键组织
一、角膜手术:90%的激光近视术在削薄“基质层”
如果把眼睛比作相机,角膜就是最外层的镜头,它由5层透明组织构成(从外到内):上皮层、前弹力层、基质层、后弹力层、内皮层。而激光近视手术的核心“施工区”,就在占角膜90%厚度的基质层!
-
全飞秒/半飞秒/准分子手术:
激光会精准切削角膜基质层,通过改变这块“透明玻璃”的凹凸弧度,让光线重新聚焦到视网膜上。
→ 全飞秒:直接在基质层“雕刻”一个透镜,再从小切口取出(切口仅2mm);
→ 半飞秒:先掀开角膜瓣(含上皮层+前弹力层),再切削基质层,最后复位角膜瓣;
→ 准分子激光:直接削薄角膜表层基质,无角膜瓣制作。
关键点:
所有角膜手术都只操作眼球前半段,不会穿透角膜进入眼内,更不会碰到视网膜!
二、眼内手术:不切角膜,而是“加装镜头”
对于角膜过薄(<480μm)或超高度近视(>1000度)的人群,医生可能建议ICL晶体植入术——这种手术完全不切削角膜,而是:
-
1.在角膜边缘开一个<3mm的微创口;
-
2.将定制的人工晶体(比头发丝还薄)植入虹膜与自然晶状体之间的后房;
-
3.相当于在眼睛里“加装一枚隐形眼镜”,光线折射路径被矫正。
对比差异:
角膜激光手术 |
ICL晶体植入 | |
---|---|---|
操作部位 |
角膜基质层 |
虹膜与晶状体间后房 |
改变结构 |
切削角膜 |
植入人工晶体 |
适用人群 |
角膜厚度充足者 |
超薄角膜/超高度近视 |
三、手术不碰的禁区:视网膜、晶状体为何安然无恙?
很多人担心手术伤及眼底,其实近视手术有明确的“安全边界”:
-
1.视网膜:全程零接触
视网膜在眼球最内层,负责成像。近视手术仅涉及眼球前段(角膜或前房),与视网膜隔着眼内玻璃体,物理上无法触及。
→ 但需注意:高度近视者视网膜本身较薄,需定期查眼底(与手术无关)。
-
2.晶状体:不受影响
激光手术只处理角膜,ICL手术虽在晶状体前植入人工晶体,但不触碰自然晶状体,不会引发白内障。
-
3.眼轴变形:手术无法逆转
近视导致的眼轴拉长(眼球变形)是器质性改变,手术仅矫正屈光度,无法缩短眼轴或恢复眼球原形。
专业建议:选择前必做的三项评估
想安全摘镜?这三步缺一不可:
-
1.角膜生物力学筛查(关键!)
通过Corvis ST等设备检测角膜硬度,排除圆锥角膜风险。尤其建议长期戴隐形眼镜、散光>200度者加做(费用约800元)。
-
2.术式匹配原则
-
角膜厚>500μm + 近视<600度 → 可考虑激光类;
-
角膜薄<480μm + 近视>1000度 → 优先评估ICL;
-
干眼敏感者 → 全飞秒比半飞秒神经损伤更少。
-
-
3.术后护眼黄金法则
-
1-3-6-12复查节点:术后1天、1周、1月、3月、半年、1年查角膜地形图+泪膜破裂时间;
-
用药组合:抗炎药水(4周)+人工泪液(3个月起)+避用眼妆(1个月);
-
行为禁忌:1个月内禁游泳、拳击、揉眼,夜间用眼开双光源。
-
写在最后
近视手术的本质,是医生用光线作“刀”,在角膜基质层或眼内前房完成一场精密的光学修正。从角膜到晶体,从激光切削到植入矫正,每一步都在毫米级的空间内谨慎推进,绝不跨越眼底的“安全红线”
若你的角膜数据特殊(如超薄角膜、高度散光),或对术式适配性有疑问——随时可以聊聊 清晰世界,始于对技术的理性认知。